浙传新闻

浙江传媒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会议 专题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发布时间:2025-06-25

来源单位: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6月24日,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议,专题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校党委书记韦国潭主持会议,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会议。

韦国潭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闻舆论工作领域的科学运用和集中体现,它深刻揭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内在规律和阶级属性,旗帜鲜明地确立了党性原则这一根本原则,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

韦国潭强调,深入学习研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既是我们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强化理论武装、把牢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作为传媒类高校领导管理者,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和办学使命。他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把牢“定盘星”,在理论武装上达到新高度。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极端重要性,是我们深化学习的思想前提。要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深刻学习领会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要将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学习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方针政策紧密结合,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只有思想根基牢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新闻现象和舆论环境中站稳立场、明辨方向。

二是深耕“责任田”,在立德树人上展现新作为。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是理论体系,更是指导实践的强大武器,必须将其贯穿于教学实践与科研创作全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将其有机融入课程,通过案例剖析、实践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其实践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新闻价值观,提升在复杂媒介环境中辨别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科研创作上,要鼓励师生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展深入研究与创新实践,产出高质量成果,为新闻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是勇当“排头兵”,在引领发展上开创新局面。在学校顶层设计中,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紧跟时代、突出特色”重要办学指示精神,把战略性发展目标、前瞻性布局思考体现到“十五五”规划等内容中,发挥战略的引领性作用。要着力推动新闻传播与文化艺术、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鼓励师生创作生产一批运用新形式、新手段,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融媒精品力作,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浙传新闻传播品牌。

副校长姚争作专题发言。他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新闻观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他表示,二者都坚持党性原则,致力于为人民服务、反映群众诉求,同时强调扎根现实、反对虚假和脱离实际的倾向。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不断的本土化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富有原创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严整的理论体系,以丰富而深刻的创造性之答给予重大时代之问、文化之问以有力回应,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他表示,新时代文艺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凝聚共识、服务人民。

副校长李文冰作专题发言。她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三方面进行阐述。她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指导新闻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她指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终身从事新闻工作,为200多家报刊撰写文章,创立了世界交往观念、报刊社会职责论和党报理论等重要思想。她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要回应时代之问,面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来的新挑战,要坚持党性原则、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正面宣传为主。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创新开展国际传播工作,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副校长陈兵作专题发言。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新闻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能不能做好这“四者”,是有没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检验标准;只有做好这“四者”,才能履行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职责和使命。他指出,当前新闻传播形势下要把握“三个统一”: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统一、新闻真实性和导向性的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他表示,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为党的新闻舆论事业贡献力量。